- 信息时间:2023-03-21 09:25
- 浏览次数: 123
《明史》言:“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春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为每年的公历3月20—22日。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就是今年的春分节气,下面跟随小编一起走进春分,揭开非遗面纱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01春分节气
历史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干支时间、八卦等密切相联,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四个节气”广为流传。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即春分为春季的起始。
02春分非遗
物候特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从南方飞来,雷电气象出现。春分花信曰: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从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中气温上升最快的时段。春分之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大部分地区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农俗谚语
俗话说:“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是农事的主要问题,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春茶已开始抽芽。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农忙季节如约而至。“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是植树的上好时机,清代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的诗句。
根据春分这一天的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谚语有:“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春分无雨到清明”“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谚语有:“春分不暖,秋分不凉”“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谚语有:“春分西风多阴雨”“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春分大风夏至雨”“春分南风,先雨后”“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一句句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
诗词共赏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春分》(唐)刘长卿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癸丑春分后雪》(北宋)苏轼
度曲犹存玉茗堂,钗头妙语斗新妆。春分昼夜无长短,风送窗前九畹香。——《春分》(现代)吴藕汀
节气民俗
立蛋
春分竖蛋,也称春分立蛋,是指在每年春分这一天,各地民间流行“竖蛋游戏”,4000年前,华夏先民就开始以此庆贺春天的来临,此中国习俗也早已传到国外,成为“世界游戏”。“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流传至今。
祭日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的日子。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仪式,历代相传。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多设在京郊,北京的日坛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日出时),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放风筝
妇女儿童放风筝,风筝上写有祝福,希望天上的神明可以看到。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雷公虫风筝等,大到两米,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的风筝大多比较小,适宜儿童玩耍,各家放飞时相互比高,乐在其中。
犒劳耕牛、祭祀百鸟
江南民间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春分至,耕牛开始一年的劳作,农民用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稿赏;祭祀百鸟,一为感谢它们提醒农时,二是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丰年之意。
戒火草
古人居住的房子大多都是土木结构,春分之后,天气变暖,火灾增多。于是每到春分这一天,人们就会在屋顶上放一些“戒火草”,其用意就是防止火灾发生。《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分那天,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些地方将仙人掌称为戒火草,在《泉州府志》中说:“戒火,一名仙人掌,形如人掌,人家以罐植之屋上,云可御火灾”。有些地方则以“景天”为“戒火草”,“景天”是一种野草,别名“戒火”、“辟火”、“慎火”等,有些地方则以黄杨和柳树来防火。
吃春菜
春分是踏青活动的开始,野外挑野菜是村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南北各地生长的野菜不尽相同。岭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采回的春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正如俗语所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逐疫气
春分当天黄昏,乡村的儿童会争相敲打铜铁响器,声传村外,东乡叫“逐厌毛狗”,北乡叫“逐疫气”,南乡叫“逐毛狗”,西乡叫“逐野猫”。广东阳江妇女在这天到山上采集百花叶,春成粉宋,与米粉和在一起做汤面吃,相传可以清热解毒。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非遗文化渺茫星海中璀璨的一颗。
2021年11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印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进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实施方案》,从政策制度层面推进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淮南市作协主席金妤认为,保护二十四节气必须“从娃娃抓起”。2013年,其创作童话《风生水起之二十四节气的故事》。2017年,该书被改编为同名动画片,深奥莫测的节气文化变得俏皮可爱。
浙江省遂昌县将传统节气习俗“班春劝农”“搬”到互联网上。“春分前后,大众通过微信小程序、H5、短视频等形式进行的‘线上班春’,以线上形式展示档案编研成果,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参与互动的同时了解民风民俗,学习非遗文化。”
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以一种既宏大又精微的时间刻度,交融着天文与人文、时间与空间、节气与节日,细细讲述先人对时令、物候变化的观察与认知。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是文化艺术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非遗文化事业和非遗文化产业得到不断健康发展。[1] 灿若星辰的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非遗文化的“档案式保护”给此人类瑰宝的传承与保护指明了路径。
03非遗文化的档案式保护
非遗文化的“档案式保护”是指相关保护单位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具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直接收集、整理、立档、保存、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工作的总称。[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具有共同属性。据《档案法》记载:“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等与档案相同的各种属性。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非遗文化档案式保护的举措,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政策法规奠基础
2004年2月,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发布《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档案建设工作,尽快建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监测。”
同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中提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摸清历史家底,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档案,编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目录清单。对那些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年老体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记忆,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记录。”
在充分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强调了将档案管理理念与方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之中,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以下简称“非遗档案”) ,将“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都及时“归档”。 [3]
多个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规划都在宏观上推出了非遗档案式保护的相关政策,为非遗文化的档案式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奠定了政策法规基础。
学术理论妙结合
同样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伴生物,档案与非遗文化有多方面的相似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档案化的最重要的依据。非遗文化具有多种载体形式。档案由于形式多样,故而具有承载非遗文化的载体基础。非遗文化“固态活化”理论指出对非遗档案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开发出蕴藏在非遗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固态的非遗还原为活态非遗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4] 将档案理论应用于非遗保护的同时,也应当结合非遗文化保护的特性和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发展出适合非遗保护本身的档案式理论,避免做生搬硬套的“嫁接”工作。
非遗文化“物质化”
档案机构参与非遗文化保护的侧重点在于文化记忆,即把面临失传的曲艺、工艺、礼仪、民俗等遗产以文字、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将非遗文化档案化,把非遗文化产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性”转化为“物质性”加以保存利用,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步,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5]
目前,我国已建成中国荣昌陶艺文献专题数据库、楚雄彝族文献专题数据库、伏羲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山西戏剧文物文献数据库等,将“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巧妙融合,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存储、组织和利用。例如四川省民俗活动中国“二十四节气·立春”线上展演,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承非遗文化”的理念为初心,以现代审美,虚拟科技为表现形式,以音像档案的形式记录与留存了一场场视觉盛宴,非遗文化大放异彩。
2023年2月17日,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开幕式在陕西省榆林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3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500多名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通过口口相传或是依托档案典籍,将非遗带上展览,社会大众在一场场“物质化”的展览中甘薯、学习非遗文化,为参观者带来一场集观赏、体验、消费于一体的非遗文化盛宴。
随着“非遗热”的兴起,档案部门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沈阳市苏家屯区档案馆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记录工程”,努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新格局:编印《苏家屯区档案馆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图册》;依托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
结语
非遗档案式保护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有利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非遗文化浓缩着人类的智慧,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在历史烟尘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
“南园春早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春分到,燕归巢,浓浓春意伴花香。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桃红李白迎春黄,一年四季春为首,莫负春日好时光!
参考文献
[1] 胡郑丽.“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重构与阐释[J].浙江档案,2017(1):22-24.
[2] 丁元竹.“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11):22-35.
[3] 王云庆,陈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警惕档案机构边缘化[J].档案学通讯,2011(1):12-16.
[4] 王云庆,陈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36-39.
[5] 戴旸,周耀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11(5):69-75.
来源:ICA中宣组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 2023-03-21 08:00 发表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