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间:2023-12-27 08:50
- 浏览次数: 972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这是京剧《贵妃醉酒》中的经典唱词,也是许多人对京剧的初印象。这出戏讲述了杨贵妃在宫中的生活和她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海岛冰轮、玉兔东升的意象,既描绘出了宫廷的静谧与美丽,也隐喻了杨贵妃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国粹之一,也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它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同时,京剧档案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档案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变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通过京剧档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京剧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感受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成就。同时,京剧档案也是进行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因此,保护和利用好京剧档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艺术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麒派京剧《清风亭》剧照
二、京剧档案的发展
1、徽班进京前
徽班进京前,中国的戏曲艺术已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据历史档案记载,徽班进京前的中国戏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戏曲表演形式已经相当成熟,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2、徽班进京后
我们在杨连启所著《近代宫廷戏曲档案文献研究》中可以窥见徽班进京后京剧档案对于记录京剧发展历程的重要作用。本书围绕近代宫廷演剧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宫廷演剧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探讨与研究。内容涉及清代帝后关于戏曲演出的谕旨、演出后赏赐物品钱粮数额、戏台修缮、昇平署内外节令、宴戏、大戏等。
另外,关于这一时期的京剧档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昇平署档案集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档案集成前半部为档案,后半部为曲本,是清昇平署档案首次大规模整理出版,对推进戏曲研究有重大意义,也为宫廷戏曲目录的编订提供了扎实的文献材料。宫廷戏曲目录尚未有统一的分类体系,其编订应遵循图书分类原则,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并以声腔剧种作为一级类目。
3、民国时期
在民国时期,涌现出很多德艺双馨的京剧艺人,通过记录他们行为的人物档案,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时京剧的发展与京剧档案事业的具体情况。如在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梅兰芳访苏档案史料》中,包含了梅兰芳大师访苏的92条具体过程,内容之详细可见一斑。其中还记录了拨款数额、电报原文、演出剧目等详细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梅兰芳大师访苏过程和当时中苏文化交流状况的重要资料。这份档案的详细程度和涵盖范围都非常广泛,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梅派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参考。
▲梅兰芳大师《贵妃醉酒》剧照
4、解放后
解放后,京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府开始加大对京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也开始融入到京剧中,使得京剧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多的现代元素。解放后的戏曲档案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各级文化部门和戏曲表演团体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戏曲档案。这些档案包括剧目资料、表演艺术资料、音乐资料等,涵盖了戏曲艺术的各个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戏曲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也成为了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代表档案有常州档案馆建立的京剧名家阿甲档案。
▲周信芳 马连良《借东风》剧照
三、京剧档案工作情况
一、收集工作
按照《艺术档案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京剧艺术档案应包括剧目、艺术家个人和综合档案三个大类。其中,剧目档案包括剧本、导演阐述、音乐曲谱、舞美设计图、全剧录像资料、演出说明书及宣传材料等,综合档案包括各种艺术节、巡演、汇演、研究研讨、院团组织沿革形成的材料。2011年6月,国家京剧院在参考《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有关内容,并结合京剧档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京剧院艺术档案资料收集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京剧档案资料的类别进行了细分和具体化,比如将剧目档案细分为新创作剧目和复排剧目,将综合档案细分为日常演出、大型活动、公益性演出(含进校园演出),将艺术家个人档案具体化为本院正高级职称演员的艺术资料。另外,该办法还明确规定一般艺术资料每半年移交一次,呼吁剧院演员捐赠其自费录制出版的个人演唱CD、DVD,以丰富剧院艺术档案资料。近年来,国家京剧院还启动了老艺术家口述档案收集项目,并针对不同类别的档案确定了其各自独特的收集方式。剧目档案,仍沿用以前的由剧目创作小组中的专业京剧艺术人员负责收集;正高级职称演员的艺术资料由人事部门负责收集;老艺术家口述档案的收集则由创作研究部负责,以项目外包的方式进行;综合档案的收集工作主要由各业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收集。
现存问题:收集的京剧档案内容还不够完整。从档案收集范围看,艺术家个人档案和综合档案的受重视程度明显较低。例如,对老艺术家档案仅采集口述资料,而高级职称演员仅收集简历和剧照;综合档案中仅包括各种演出的资料。另一方面,相关的珍贵实物档案也没有被纳入收集范围。
▲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档案
二、整理工作
以国家京剧院为例,国家京剧院的档案整理工作起步较晚,前期收集的档案基本没有进行过系统整理。由于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国家京剧院目前的档案整理工作,主要是对前期接收留存的京剧档案进行重新整理,并同时进行数字化扫描,编目录入系统等。重新整理后的档案涉及京剧剧目1100余个,包括剧本档案930余盒、艺术资料档案310余盒、节目单100余盒、照片档案40000余张、唱片档案120余盒。京剧档案数字化是以项目外包方式,按照从善本到纸质档案再到照片音像档案的步骤来推进的。目前,国家京剧院已完成对京剧档案所有善本的数字化工作。自2015年上半年起,国家京剧院开始了对其他所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所有按要求扫描后的纸质档案最后都要上传到京剧档案管理系统中,并最终通过系统开展数字档案的日常利用工作。另外,所有数字化的档案文件都保证有两个备份。
现存问题:京剧档案整理工作相对滞后。一方面,国家京剧院前期一直未对所收集的档案进行系统整理,更没有进行过细致的量化统计,工作人员甚至不清楚需要重新整理的前期档案资料的具体数量究竟是多少。另一方面,目前整理的重点是数字化以后的电子文件,即主要根据数字化系统来进行关键信息的著录,对原始档案的整理则仅限于分类、编号和标页码。
▲上海京剧院一团《苏武牧羊》演出剧本
三、保管工作
京剧档案的保管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来完成的。这些机构会为京剧档案提供良好的保存环境和设备,确保档案的安全和稳定。此外,一些京剧表演团体和个人也会自己保存一些重要的京剧档案,为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做出贡献。例如,国家京剧院为档案保存安排了专门的库房。库房在京剧院大楼地下三层停车场的一角,面积大约200余平方米。从现有档案资料的存放情况来看,该库房还有较大的存放空间。地下三层的选址,为防光、防火、防高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库房的外部设有密码型防盗门,内部设有密码型铁皮档案柜。
现存问题:库房条件不能完全达到要求。由于缺少相关的基础设备或措施,目前国家京剧院档案库房在防潮、防虫、防霉等方面的环境条件还不能满足保证京剧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需要。
▲京剧档案整理
四、检索工作
京剧档案的检索工作主要是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教育提供服务。通过开放和共享京剧档案,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此外,检索工作还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为教育提供生动的教学资源。
现存问题:遗憾的是,笔者在北京档案馆官网进行查询时,未能查找到京剧档案原文。目前,京剧档案的整编工作普遍只开展到划分档案类型这个工作层面,即按照《办法》的要求,划分剧目档案、个人档案和综合档案,并按照以上类别将档案分别装袋保存。档案整编的基础工作,包括编制档案号、案卷(文件)目录、备考表等工作均未开展,甚至卷内文件的页号都没有。案卷盒或封皮上仅有剧目名称或名人姓名,无其它检索标记。文字材料和声像材料等不同载体的档案也未按照《办法》的要求实行分别组卷。
▲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京剧”关键词检索截图
五、编研与利用服务工作
京剧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主要是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教育提供服务。通过开放和共享京剧档案,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此外,利用服务工作还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为教育提供生动的教学资源。同时,利用服务工作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演体验和艺术享受。2022年7月19日,河南省档案馆举办了首届河南戏曲档案展览,同时,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也在这届展览活动中宣告正式开馆,在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原有藏品的基础上,以文物、文献、图片及音像资料的形式,全方位展现了河南省的戏曲艺术发展成果,彰显了河南戏曲在社会中的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
▲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
▲河南戏曲档案展
潘世萍在《京剧艺术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及解决思路》中提到,京剧档案的利用率非常低,在档案部门归档保存后,基本处在静止状态,很少有利用需求。也有些单位由于是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在对档案进行初步的整理后,因担心出借不还或有损毁的风险,因此一概不外借。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于1997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在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的官网“戏曲音乐”这个类目下,我们可以聆听到很多京剧大师的原声录音。
现存问题:京剧档案,尤其是剧目档案以及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档案资料,对京剧面向专业人员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以及面向普通公众的艺术宣传与普及,都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缺乏主动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主体开展档案利用的服务,档案工作的重心仍停留在基础工作阶段,京剧档案对于促进京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价值未得到充分开发。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总之,现阶段京剧档案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为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京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也成为了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四、总结与感悟
1、改进思路与建议
1.1完善收集工作:为了确保京剧档案的完整性,需要扩大收集范围,不仅要收集剧目资料、表演资料等传统档案,还要注重收集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与京剧相关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等。同时,要积极引导个人和民间组织参与京剧档案的收集工作,共同完善京剧档案的收集体系。
1.2提高信息化程度:针对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京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存储、查询、利用等功能。同时,要注重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融合,提高京剧档案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例如,通过建立京剧档案数据库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档案馆可以实现对京剧档案的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提高档案的查询、检索、利用等效率。同时,数字化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对京剧档案的自动化分类、整理、编目等操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档案馆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京剧档案的多媒体展示和传播。例如,档案馆可以通过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等方式,向公众展示京剧档案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供更加生动、全面的京剧文化体验。通过提高信息化程度,档案馆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京剧档案资料,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对京剧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促进京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加强培训与教育:针对相关人员对京剧档案重视不足的问题,应开展相关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升他们对京剧档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例如,可以组织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让他们理解和掌握京剧档案管理的基本规范和技巧;也可以面向广大的京剧爱好者开展相关的讲座或工作坊,提升大众对京剧档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建设戏曲声音档案馆的过程中,河南省档案馆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积极指导档案馆的工作,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向档案文化建设、传播方向倾斜,不断强化广大工作人员的档案文化建设意识。
1.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到京剧档案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中来。通过建立公众参与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京剧档案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借此收集更多的公众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京剧档案的管理工作。
例如,档案馆可以与当地的京剧表演团体合作,邀请他们提供表演录像、剧本、服装设计图等资料,同时也可以邀请演员、研究人员等提供个人收藏的相关资料。
此外,档案馆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展览、讲座等方式,向公众宣传京剧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例如,档案馆可以在展览中展示一些珍贵的京剧档案资料,讲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邀请相关的研究人员、演员等嘉宾进行讲解和交流,增强公众对京剧档案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档案馆可以更好地收集和整理京剧档案资料,同时也可以提高公众对京剧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京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结语
中国戏曲学院王莹提到:“当前,要想保护、继承和发展好戏曲艺术,就必须从戏曲艺术的源头出发,从戏曲艺术的历史积淀中汲取营养,不断挖掘戏曲艺术的创新灵感。因此,加强戏曲档案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和档案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来看,随着戏曲艺术发展生态的改善,戏曲艺术必将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获得新生,戏曲档案工作也必将在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这篇大文章中留下精彩的篇章。
▲京剧《薛刚反唐》剧照
▲陈少云先生《乌龙院》剧照
来源:“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微信公众号 2023-12-06 08:00 发表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