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档案讯息>市县局馆
皇史宬重整开放记
  • 信息时间:2022-02-28 16:32
  • 浏览次数: 73

故宫东华门外,游客们脚步匆匆,只为一睹金瓦红墙内的皇家气象。南池子大街136号院,却是常常在途中被忽略的地方之一。甚至连许多北京人也不知道,虽然毗邻故宫,但这座名为“皇史宬”的院子,曾经有何用途。

皇史宬

如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的主持修缮下,时隔21年,皇史宬重新对外开放,并且在壬寅虎年来临之际,借助互联网成功“出圈”,在市民网友的投票中摇身一变,成为新年里北京城新晋的第一批“网红”。推开朱红色院门,这座拥有488年历史的古建筑终于褪去神秘,真正意义上走入公众视野。

重整开放惠及市民

1月28日,北京青年报社发布“2021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以下简称“十大看点”),“皇史宬重新对公众开放”成功入选,位列第五。

此次“十大看点”评选活动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活动于1月1日在《北京青年报》和北青网等新媒体客户端正式上线,经过近一个月的市民投票和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的“十大看点”除皇史宬外,还包括“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步入‘快车道’”“东四南北大街完成环境提升”“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进京‘赶考’路线研究成果发布”等,可以说每一项都是各级政府、规划设计建设管理部门、广大名城保护工作者们辛勤工作的结果。

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点评,皇史宬北院重新开放和南院腾退修缮,古建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向全社会整体呈现,充分体现了央市两级对“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首都文物保护利用原则的坚守与努力,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皇史宬开放参观内容主要包括北院古建筑群和正殿“石室金匮皇史宬展”、东配殿“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17至20世纪初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西配殿“抗争与求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档案文献展”3个专题展览。

自开放团体预约参观以来,皇史宬已接待170批次近3300名参观者,得到北京市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同志到皇史宬参观调研后,对一史馆全力落实中央政务区布局规划联席会议精神表示肯定,对以皇史宬开放的实际行动积极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表示感谢;首规委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皇史宬开放是北京中轴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标志性成果,值得其他文物腾退利用单位学习借鉴;《北京晚报》刊登专版进行详细报道。据皇史宬工作人员讲述,除了档案工作者以外,皇史宬还吸引了众多建筑行业和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少参观者直至将携带的手机、相机等拍摄设备电量耗尽,仍不愿离开。

那么,皇史宬又有怎样的特殊之处,能够得到这诸多青睐呢?

中国古代档案馆库典范

皇史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在建造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档案保护技术,明代王廷相评价“真绝地以通天……超前而掩后”,是我国古代“金匮石室”档案馆库的典范,可以说是古代档案保护模式的集大成者。

皇史宬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皇史宬”之名由嘉靖皇帝钦定。《说文解字》中说:宬,屋所容受也。因此,明清诸帝的实录、圣训,以及清代皇室玉牒等皇家重要档案都专门存放于此。“除此之外,由于宫内时常失火,皇史宬还具备着一定的‘异地备份’功能”,据工作人员介绍,皇史宬还曾用来存放《永乐大典》副本、《大清会典》《开国方略》等文史典籍及部分大内藏书,在乾隆以后还用于存放将军印信。

因此,虽只是偏安一隅,但皇史宬却是规格最高的皇家建筑之一。其正殿坐北朝南,是规格较高的庑殿顶式建筑,完全以砖石垒砌而成,采用无梁殿顶,又名穹顶,是名副其实的“石室”。屋顶装以黄色琉璃瓦,东西屋檐上饰有9只吻兽,这都代表了皇史宬的极高规格。“从屋顶装饰和用料来看,皇史宬的建筑等级应仅次于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天安门相当”,现场工作人员为记者讲解道。正殿正面五座石门重达十余吨,且墙壁厚实,东西墙厚为3.7米,南北墙厚达6米左右。围绕正殿一周,修筑有四个大的及众多小的螭首状排水口。正殿建在1.4米多高的石基上,殿内又建有1.4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须弥座上才盛放着皇家档案特制装具—金匮。金匮内芯由楠木制成,内部分层,用隔板夹挡,内含樟木柜匣;外裹一层鎏金铜皮,各铸有形状各异的云龙花纹,柜高132厘米,长154厘米,宽约71厘米,整柜重达166公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匮的造价极高,“每个金匮大约要耗费2斤左右的黄金”,目前一史馆馆藏金匮152个,皇史宬正殿现留存32个,其余已迁入一史馆新馆保存展出。

皇史宬正殿内汉白玉须弥座与金匮装具

从档案保护的角度来看,正殿是保护档案的第一道防线。砖石结构消除了木构建筑的火灾隐患,可以有效防火隔火,且不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厚实的墙体能够起到抗震和阻热保温的作用,使殿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利于档案的恒温保存。两层石台和螭首状排水口,既能防水又能防潮;穹顶结构和高对开窗设计,可以有效形成空气对流,干燥通风,利于防火防尘防光。

殿内盛放的金匮是保护档案的第二道防线。其一,铜金合金熔点较高,能起到显著的防火效果;其二,楠木不易损坏,樟木能起到较好的防虫、防潮效果;其三,装具沉重,不易搬运,利于防盗。

此外,据工作人员透露,历史上每年六月初六,皇史宬都会派专人取出金匮中的档案,放置于殿前石台之上进行晾晒。定期晾晒能够除去多余水分,防止档案受潮发霉,还能借助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害虫,清除虫卵、粪便等污渍,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档案的寿命,成为保护档案的第三道防线。

从工作人员处记者得知,皇史宬自建成以来,从未发生过较为严重的火灾和水灾,其安全性可见一斑。

中轴申遗与古建新生

据介绍,皇史宬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经历过一次修缮,后至清朝末年遭八国联军侵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皇史宬分为南北两院,北院由一史馆管理,而南院因为产权不清等原因逐渐成了大杂院,居民私搭乱建,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北京城中轴线,既是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经脉,更是未来城市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纵坐标。因此,皇史宬作为中轴沿线的标志性古建筑,其拆除违建、腾退修缮工作,自然就成为中轴线申遗工作当中必要的一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其中指明要实现皇史宬等一批活化利用项目落地。

因此,皇史宬修缮项目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列为享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在北京市文物局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一期修缮项目于2020年10月开工,2021年8月完工,主要内容包括西配殿文物建筑本体、四周院墙及院落地面的修缮等。

由于皇史宬地处北京市历史文化老城街区,修缮规划、设计、施工较为困难。在施工过程中,一史馆积极加强与文物、规划、市政、交通、城管等50多家单位及周边居民的沟通协调,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第一原则,在保证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综合发挥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优势,充分考虑展示效果、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需求,尽一切可能保存了皇史宬现有的历史遗构,实现了安全第一、最少干预、修复手段可识别、历史可读的整体目标,并摸索出一套具有老城街区特色的对接大市政工作流程。

皇史宬北院重新开放,不仅显著提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更有力推进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下一步,一史馆将积极申报皇史宬修缮二期项目,按照要求做好皇史宬南院修缮接收工作,完善南院内及周界安防、消防设施设备,早日实现皇史宬南北院整体开放,让皇史宬成为北京中轴线文物腾退利用的“样板”和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平台,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入选“十大看点”引发的思考

“十大看点”评选活动不仅是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对皇史宬保护与开放工作的肯定,还是宣传部门与城建等部门联合,利用融媒体宣传矩阵、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体现多部门作为的一次成效显著的宣传活动。其中的经验对档案部门今后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要以两个“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将档案工作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群众生活、惠及民生,通过开放场馆、号召评选等方式与公众建立起有效的互动机制,让人民群众可触碰、可感知、可参与,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支持,让群众满意。

二是要合理构建宣传矩阵。档案部门在构建和运营融媒体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人力物力和经济实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做好“两微一端”互联网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可以借助地方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完善宣传矩阵,在宣传方向和主题一致的基础上,利用场馆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寻求合作,以期建立长期宣传合作机制。

三是要秉持开放理念。拒绝圈地自娱,充分开放开发档案馆资源,积极参与文化宣传和公共服务活动,在助力申遗、保护历史、传承文化等国家大事上凸显档案参与,贡献档案力量,擦亮档案部门的金字招牌。

来源: 2022.02.24 中国档案.官网

作者:周拯民 

作者单位:中国档案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