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间:2021-08-09 09:53
- 浏览次数: 27
今天,2021年8月8日,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延期至2021年的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十三年前的今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震撼全球,那情景宛如昨天!
今晚,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奋力拼搏的“苏神”苏炳添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
在19天的赛程中,中国代表队健儿为我们奉献了太多的惊喜和感动:
-“不老军神”吕小军以总成绩374公斤的成绩获男子举重81公斤级冠军
-“中国蝶后”张雨霏两金两银绽放东京赛
-“你永远可以相信国乒”中国乒乓战队四金三银捍卫国球荣誉
-卢云秀在聂耳长眠之地帆板夺金
-全红婵小妹妹三跳满分诠释中国跳水之美
......
档案人不仅为奥运档案的形成和维护作出贡献,而且还为四度征战奥运会的“花游一姐”提供强大后援,(详见:骄傲!这位四度征战奥运的中国“花游一姐”,原来是阿拉档案人小哥的妻子)。
今天下午,东京奥运会全部赛事结束,奖牌榜来啦!
东京奥运会奖牌榜
(按金牌数排序,前十国家)
奥运健儿的拼搏努力成就了中国代表队东京奥运会上的骄人战绩。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38金32银18铜收官,中国队金牌总数追平参加境外奥运会的最佳战绩。
奥林匹克赛事牵动人心,档案不仅记录台前幕后的重要时刻,而且记载传承很多奥运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在关注奥运会比赛的同时不可不知的哦!“事儿”为大家呈上有关奥运和奥运档案的知识大餐,一起来品鉴吧!
奥运会“冷”知识
奥林匹克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吗?
根据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的真正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为大家所熟知的“更快、更高、更强”(Faster,Higher,Stronger)则是奥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又称奥林匹克口号或奥林匹克座右铭,是奥林匹克运动口号之一。在2021年线上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37次全会中,巴赫在成功连任主席后提议,为了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建议在奥林匹克格言再加入一个词——更团结。该提议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正式通过,将“更团结”(together)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中。奥林匹克格言自此变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奥运金牌是金子做的吗?
奥运会奖牌分为金牌、银牌和铜牌,很多人认为金牌由纯金铸造,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会奖牌应为圆形,直径至少60毫米,厚3毫米。第1名为镀金的银牌,镀金量至少为6克纯金,俗称“金牌”。第2名、第3名分获银牌和铜牌。第1名和第2名奖牌银的纯度额在92.5%以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直径为70毫米,厚6毫米。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2020年东京奥运会奖牌直径为85毫米,厚0.77~1.21厘米,以回收的废旧手机和小型家电中的贵金属作原材料,以体现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绿色环保主题。
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是谁?
中国第一位登上奥运会赛场的运动员是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的短跑运动员刘长春。192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刘长春在沈阳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成绩分别是10.8秒、22.4秒和52.4秒。1932年7月8日刘长春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但因赛前连续三周海上漂浮,他的体力早已大受影响,因此原来报名3个项目,他只参加100公尺和200公尺,400公尺则因体力不支,没有出场比赛。参加的两个项目,都在分组中最后一名,未能晋级。比赛结束后,刘长春因路费不够,而无法回国,后来是在当地华侨的捐助下,才回到中国。
我国第一位奥运冠军是谁?
我国第一位奥运冠军是射击运动员许海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该届奥运会首金得主,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1986年汉城亚运会上以超世界纪录660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冠军、气手枪个人金牌和自选手枪团体冠军。1990年北京亚运会勇夺四金,1991年夺得世界气枪锦标赛冠军和亚锦赛五枚金牌。1995年宣布退役并开始执教。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年轻的射击运动员杨倩夺金后,许海峰特别录制了庆贺视频,用网络语言夸赞中国队“yyds(永远的神)”。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档案工作
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唤起了无数国人对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难忘记忆,申奥成功时的举国欢腾、开幕式上千人击缶的震撼、随着倒数声踏步北京城中轴线的烟花脚印……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伟大复兴之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档案珍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十三年之久,但档案为我们留住了宝贵的奥运记忆。奥运档案包括纸质文书(各类政策规章制度、来往公函、运行政策等)、录音录像、数码照片、资料手册等各类载体的档案。2008年底,北京市档案局(馆)共接收北京奥组委的纸质档案12万8千余卷,照片档案12.6万余张,奥运会赛时全程素材带等录音录像档案近1万件,奥运官方网站电子文件数据93G。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北京奥运筹备和运行的全部历程,使得北京也成为在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留存奥运档案“最完整、最齐全、最系统”的城市。
奥运申请书中文版
图源:北京市档案馆官网
北京1992年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以两票之差落选,时隔八年,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在洛桑再次正式向国际奥委会申办、递交了《北京市承办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申请书》,当年递交的申请书共有两份,一份交给了国际奥委会,另一份则保存在北京市档案馆的特藏库中。
福娃设计手稿
在奥运会筹办阶段,由全国人民在北京奥委会的倡导下群策群力创作出的奥运口号、会徽和吉祥物设计稿也都作为珍贵的奥运符号保存于北京市档案馆。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引导牌原稿
图源:北京市档案馆官网
此外,由我国著名的书画家都本基先生执笔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引导牌原稿也是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的奥运档案珍品之一。奥运会结束后,都本基先生婉拒了收藏家高价收购引导牌原稿的请求,将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满腔情感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由北京市档案馆永久珍藏,在普及奥运知识、全民宣传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出更积极、更广泛、更持久的作用。
北京奥运档案工作经验分享
奥运档案是指与奥运有关的机构、组织和个人在奥运会从申办到正式举办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档案收集范围包括:
-奥组委机关、市 2008 工程办、环境办,各竞赛、非竞赛场馆,京外赛区、开闭幕式运营中心等筹办机构的档案;
-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档案;
-各区县、各单位围绕筹办奥运开展各项工作形成的档案等。
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市档案局(馆)为完整留存奥运档案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奥运会档案得到了最完整、最齐全、最系统的留存。其中,奥运会赛时全程视频素材带是奥运会主转播机构首次提供给主办城市,北京市档案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全部奥运会赛时视频素材的档案机构。
图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11期
奥运档案工作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了荣誉。市档案局馆市直业务指导处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称号,北京市档案局(馆)获得北京奥组委制发的荣誉证书,市和区县档案局馆有 11 个集体、79 名个人受到市和区县的表彰。这是档案系统历年来获得荣誉最多的一次。
时任北京市档案局馆长陈乐人在《中国档案报》发表的《奥运档案工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永远汲取》一文中总结北京奥运档案工作的成功经验:[1]
坚持围绕大局主动工作的精神
筹办奥运是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工作重点,档案部门自觉地服从、服务大局,不讲条件、不怕困难,全力为奥运服务。档案部门坚持主动作为,提前制定档案工作计划,组织安排专业档案工作者,获得了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高度认可。
坚持工作机制创新
奥运档案工作涉及范围广,北京市档案局馆主动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形成了相互借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北京市档案局馆与以上各单位精诚合作,使档案收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做到了奥运档案应收尽收。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北京市档案局馆制定了一系列行政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成为开展工作的政策依据。
坚持依靠广大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锻炼队伍。
奥运会各筹办机构大多是临时性机构,缺少档案人员。在奥组委秘书行政部的统筹协调下,北京市档案局馆集全市档案部门之力,抽调 51 名同志,成立北京奥运档案整理突击队,派驻奥运工作机构,直接负责档案的收集。当年突击队成员之一的张志如同志回忆说:“能在奥运档案事业中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日子,我将把它永远珍藏。”[2]广大档案工作者一方面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工作,体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也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勤奋工作的精神面貌。
奥运档案开发利用建议
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标,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徐拥军教授针对北京奥运档案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档案征集力度不大。主要接收官方机构移交过来的档案,而较少征集民间奥运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还有拓展空间。二是档案数据库有待建设。目前,北京市档案馆尚未为2008年奥运会档案建立专门的系统平台和数据库。三是档案利用封闭。目前,这些档案尚未对社会公众开放,普通民众无缘一睹真容。[3]
随着档案服务意识的增强和档案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纪念日或大型展览中,社会公众逐渐有了接触和了解奥运档案的机会,如2018年国际档案日期间100位提前预约的市民有幸进入北京档案馆特藏库,观赏其中89件珍贵档案,包括北京申奥的报告书、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等。
奥运档案是奥运记忆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奥运档案利用工作是体现前期奥运档案管理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2020年东京奥运会唤起了社会公众对奥运文化的热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将为中国的奥运记忆增加新的内涵,因此奥运档案利用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有序扩大奥运档案开放利用
新《档案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类档案,可以少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奥运档案属于文化类档案,在经过科学的解密鉴定、确保档案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逐步向社会开放,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利用需求。
加快奥运档案数字化,建立专门的奥运档案数据库
目前在北京档案信息网北京数字档案馆开放档案查询系统中检索“奥运档案”均显示无原文,其中也尚无为奥运档案专设的索引项,希望在线了解奥运档案内容的社会公众特别是研究人员很是期待能够查找、检索、利用。建议北京市档案馆可在前期良好的奥运档案工作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奥运档案资源建立奥运档案数据库,根据自身条件以及效益最大化原则,奥运档案数据库既可与已有数据库充分融合,也可以与奥运会所涉及的相关单位通力合作共建共享,为奥运档案科学管理与开放利用提供良好的条件。
以奥运档案为基础开展学术研究,鼓励文化创新
2022年冬奥会开办在即,在紧张的筹备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奥运档案资源、借鉴成功经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成本管理。同时可以围绕奥运档案开展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应收尽收的奥运档案将是学术研究的宝贵信息资源。恢宏大气的2008年北京奥运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为了进一步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更好地展现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可以充分从奥运档案中吸收养分,获取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参考文献】
作者:安新宇
来源:2021.08.08 档案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