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间:2021-05-06 10:37
- 浏览次数: 84
【摘 要】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自2010年发起“公民档案员”项目,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贴标签、转录等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在档案众包实践领域起到了标杆作用。本案例主要介绍公民档案员项目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从宏观视角对项目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总结。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众包;公众参与;案例研究
01项目背景
自2009年起,美国相继出台《透明和开放的政府》《开放政府指令》等政策法规,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开放政府数据的浪潮。在此背景下,伴随Web2.0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参与式文化的兴起,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NARA)自2010年不断制定、推行系列开放政府计划与举措,以旗舰计划(Flagship initiative)为主体品牌行动推进开放政府框架下的档案工作,成为美国联邦政府开放政府计划的领导者。
公民档案员项目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实践形式,提升了公众的档案意识和参与档案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众包”理论、“参与式文化”与档案工作的融合,在促进档案事业发展、档案治理、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资源结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2项目简介
公民档案员(Citizen Archivist)项目是由NARA自2010年发起的一项众包项目,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主页设有专栏,用户在了解相关政策后可以在线注册,参与贴标签、档案著录、转录等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实践。2012年,公民档案员项目因其在重塑公众与机构关系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年度政府最佳创新实践奖。[1] 目前,该项目仍在持续进行中,吸引了国际档案界的广泛关注。
图1 公民档案员项目平台 Citizen Archivist Dashboard(https://www.archives.gov/citizen-archivist)
03项目主要内容
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公民档案员项目平台Citizen Archivist Dashboard显示,NARA将任务按照完成的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难度,用户在注册加入公民档案员社区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主要可以从事标记、转录、著录、数字化、编辑维基百科词条、共享照片等。
按照档案业务工作流程分类,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壹·参与式档案收集
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档案机构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征集档案资源,能够有效地丰富馆藏资源,促进档案资源的社会共建共享。其中征集的档案资源多围绕某一特定主体展开,尤其是在历史档案、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的收集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公民档案员项目中,用户可以“共享照片”(Upload and share your photos),在Flickr(雅虎旗下的图片分享网站)上传、分享未在网上公布过的国家档案馆档案的数字化扫描件或复制件,可以帮助国家档案馆减少数字化的开支。用户只需在Flickr上创建账户,上传照片并添加信息,包括图片的标题、档案组、系列和文件、框或卷号等。此外,为方便其他用户对于照片信息的理解,还可添加一些个性化的标识符,如“克林顿总统的照片”“乔治·华盛顿的信”等等。
贰·参与式档案整理
档案的整理工作,就是将处于零乱状态的和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基本的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组成有序的体系。在公民档案员项目中,NARA专门开发设计了Citizen Archivist Dashboard平台并于2011年开通,公众在平台上可以参与的档案整理工作主要包括:
(1)贴标签(Tag)。即对一份文件或图片添加关键词、术语、标签等描述信息,为视频添加人名、地理位置或其他视频中可见的细节信息,以增加信息完整性,方便用户的检索。目前已经开展的项目包括为NASA的航天项目有关航天飞机的内容做标签、为珍珠港相关的档案做标签、为二战时期美国国内筹集战争债券等活动中由博伊德·诺顿(Byod Norton)拍摄的照片做标签等。
(2)转录(Transcribe)。公民档案员项目鼓励社会公众对国家档案馆目录中成千上万的数字化档案进行转录,主要涉及包含邮票、表格、图表的文档或带有手写签名、意见的信件、备忘录、报告等历史文件,以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获取历史档案的高效性。目前已开展的项目有转录有关肯尼迪遇刺事件的档案、转录有关第一夫人埃莉诺· 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的档案等。这些选题大都能够激发社会公众的好奇心探索兴趣,在转录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细节,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公众根据任务不同的难度,还可以参与到为音频、视频添加字幕翻译、对历史手稿进行誊录、添加注释和标签等整理工作中。
叁·参与式档案编研
2010年7月,美国国家档案馆开通“our Archives”维基网站,帮助完善维基百科上与国家档案馆相关的条目和内容。该项目在向公众共享档案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维基百科上国家档案馆相关主题的覆盖率,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编辑的公众也可以从“编辑维基百科”页面熟悉编辑的基本知识后再进行条目编辑。完成编辑后,平台会向编辑者发送电子邮件告知编辑成果的审核进度,以显示对编辑者的尊重。
此外,与我国“编研”概念不同的是,公众还可以通过写评论、提建议、发观点等方式在档案部门发声,以贡献自己的思维创作成果,且公众的评论、疑问(如系统故障)大部分都能在一个工作日内得到回复,充分体现了人性化。[2]
另外,NARA也设立了历史中心(History Hub),目的是为了向对历史文件感兴趣的用户提供交流平台和更好的服务,并为其他机构提供发展经验。它由家谱、开放政府、转录、立法文件、总统文件等不同社区组成,并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社区管理者,历史中心通过提供讨论板、博客等工具将专家和对美国历史感兴趣的研究者集中起来推动公民参与。[3]
其他
除上述依托互联网平台线上参与的档案收集、整理、编研等工作,社会公众还可以在实体档案馆(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特区外其他地区、总统图书馆)参与线下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可以任职讲解员、参观者助理、学习中心助理、馆员助理、家谱学家助理。
04项目特点
公民档案员项目作为档案机构众包实践的先行者,以Web2.0等新技术为支撑,以参与式文化为理念指导,以公众参与为手段,以促进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为目的,在各方面都体现着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特点。
1.理念层面:NARA在其《2014 - 2018财年战略规划》及《2018 - 2022财年战略规划》中,都将“扩展公众参与及众包范围”作为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并提出至2025年,国家档案馆目录中将有一百万份档案来自于公众的贡献。可见NARA始终坚持开放的理念——开放档案资源、开放地发布众包项目、开放地接受公众参与。
2.资源层面:美国国家档案馆在未来会将所有的档案资源发布于线上,以此来激励公众共享自己的档案资源。在这种模式中,公众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既是档案资源的贡献者,也是档案资源的共享者。权利的赋予能够促使公众感受到认同感,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公民档案员项目中。
3.实践层面:积极利用博客、Facebook、Twitter、Google+、Flicker、Youtube等多种社交媒体工具来搭建提供互动式档案服务的渠道。如开发了Facebook Messenger Chatbot聊天机器人,使档案著录工作更加便捷,也更具趣味性,能够吸引更多公众的参与。
4.管理层面:在质量控制上,以项目质量管理和用户管理为主要内容,对于项目的质量管理采取全过程管理和阶段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于用户管理主要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指导思路,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05 结语
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公民档案员项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容纳新型文化,借助先进技术,给档案机构开展公众参与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实践、开放政府建设等方面贡献了宝贵经验,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丰富档案学研究内容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世界各国档案机构参考学习。
案例思考题
1. 我国是否有与“众包”“参与式文化”“新公共服务理论”存在异曲同工之妙的理论,如“威客”理论、“大编研”概念,试进行比较分析。
2. 详细了解“公民档案员”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3. 现有的“公民档案员”项目等档案众包实践,大多为“自上而下”的形式,是否存在开展“自下而上”形式的档案众包实践的可行性?
4. 结合现有的相关政策文件,倘若要制定《档案机构众包项目管理规范》《档案机构公众参与项目管理办法》等标准规范,有哪些内容需要重点强调?
5. 除2020年新修订的《档案法》外,我国还有哪些时代背景、技术条件、文化和学术理论,能够为档案机构开展公众参与的众包实践提供可行性和基础条件,如数字人文、区块链,试进行分析。
6. 结合档案结构社会化、多方共治的档案治理体系和资源建设与开发模式等角度,谈一谈档案众包项目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4] 闫静.档案事业公众参与特点及新趋势探析——基于英国“档案志愿者”和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4(3):81-84.
[2] 刘露.基于公众参与的美国公民档案员项目研究[J].档案管理,2020(5):102-104.
[3] 周文泓.公众参与理念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J].档案管理,2017(4):31-34.
[5] 闫静.档案开放利用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
[6] Terry Cook. Evidence,Memory,Identity,and community: four Shifting Archival Paradigms [J]. Archival Science,2013(13):95-120.
[7] 周文泓.Web 2.0环境中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7(4):83-90.
[8] 任越,路璐.美国国家档案馆档案文化活动的特色分析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20(4):96-102.
[9] 连志英.数字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内涵及模型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9(6):27-34.
[10] 锅艳玲,陈红.我国档案众包质量控制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9(3):43-48.
作者:邵亚伟
来源:2021.05.02 国际档案理事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