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间:2021-03-09 09:11
- 浏览次数: 142
【摘要】文章以某综合档案馆为例,对其馆藏纸质档案pH值进行了抽样测试,再从纸张种类、保存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纸质档案酸化的主要因素,提出综合档案馆应宣传使用无酸纸、改善纸质档案保存条件、降低酸化档案使用率、建立档案分级保护体系等纸质档案酸化治理与预防建议,为综合档案馆缓解或解决纸质档案酸化问题提供参考。
酸是引起纸张破损的重要因素。[1]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DA/T 64-2017)明确将酸化视为纸质档案破损的重要类型,并根据纸张的pH值来划分破损等级(见表1)。
表1纸质档案酸化破损登记划分表
破损等级 | 特残 | 严重 | 中度 | 轻度 |
PH值范围 | PH值≤4.0 | 4.0<PH≤5.5 | 5.0<PH≤5.0 | 5.5<PH≤6.5 |
1 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酸化问题研究现状
纸质档案酸化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化学家巴罗用多次实验证明:图书纸张85~90%的恶化是因为纸张含酸量明显上升造成的。[2]
1987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对外宣称,馆藏的二战时期的档案文件是因纸张含酸量过高,部分文字图像模糊不清、部分纸质档案已脆弱的“不堪一掀”[3];
2005年,美国、德国的多个图书馆馆藏图书的酸化现状已不容乐观,部分纸张已处于濒危、破碎状态,抢救性修复已刻不容缓。[4]在众多抢救手段中,唯有脱酸是基于对档案原件的保护。截至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脱酸工艺已经能够进行纸张批量脱酸处理的规模化应用,例如美国的BookKeeper、德国的Papersave与Book CP Process、西班牙的Booksaver[5]等等。
我国的纸张酸化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可检索到的研究文献始于1981年李景仁 《图书、档案纸张的酸度与去酸》[7]一文。2004年,国家图书馆开展了馆藏图书的pH值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发布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报告》。[8]该报告中指出,馆藏的纸质文献均呈酸性、部分民国文献变质严重,其纸张pH值接近4.0,保存状况不容乐观。[9][10][11]
我国在去酸技术、设备、方法等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12]例如由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研发的使用纳米氧化镁为脱酸剂的工艺[13];首都博物馆研发的使用生物碱、可溶性四硼酸盐等物质做脱酸剂[14]、陕西师范大学研发的采用高脱乙酰度、壳聚糖异丙醇分散液对纸质文物进行脱酸加固等等。[15]
总的来说,国外大批量纸张脱酸工艺相对成熟,并已投入实际使用,国内纸张去酸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开展大规模脱酸实践。
2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pH值测试
我们以某综合档案馆为例,选用其馆藏纸质档案进行pH值测试。该综合档案馆成立于1960年,是国家一类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的数量将近29.3万卷,纸张种类丰富,包含宣纸、毛边纸、机制纸、牛皮纸、蜡光纸、打印纸等。我们随机选取一卷纸质档案来观察其外观,已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发黄、破损等老化现象,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纸质档案外观情况记录表
纸张性状 | 数量 | 纸张所属年代 |
纸张发黄 | 17 | 20世纪40-50年代 |
有污渍 | 4 | 20世纪40-50年代 |
有霉斑 | 3 | 20世纪40-50、70年代 |
有破损 | 12 | 20世纪30-60年代 |
有修复 | 6 | 20世纪40-50年代 |
字迹褪色 | 2 | 20世纪40年代 |
有折痕 | 2 | 20世纪40年代 |
2.1 pH值测试方案
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pH值测试方案参照《纸和纸板表面值的测定法》(GB/T13528—1992)以及《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制定。测试设备选用德国进口的哈纳HI9125、HI99171无损酸度测试仪,以及pH试剂校准液、若干高丽纸和一次性消毒棉签。测试样本共选取58卷纸质档案,测试了203页纸张,所属年代范围是1944年~2002年,每页纸的测量点选取纸张的上、下边缘点和中间部分,pH值取其平均值。
2.2 pH值测试结果
按照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pH值测试方案开展测试工作,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各年代纸张数量(张)PH值统计表
纸张种类 | 40年代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21世纪 |
生宣 | 1/5.13 | / | 1/5.58 | / | / | / | / |
毛边纸 | 8/5.62 | 3/5.56 | 1/5.22 | / | / | / | / |
牛皮纸 | / | / | 1/5.31 | / | / | / | / |
蜡光纸 | 1/5.09 | 3/4.95 | / | / | 1/4.63 | / | / |
机制纸 | 3/5.39 | 20/5.1 | 23/5.28 | 16/5.53 | 20/5.18 | 27/5.37 | 6/6.23 |
机制纸(薄) | 1/5.82 | 2/5.36 | 10/5.35 | 19/5.29 | 13/5.2 | 11/5.29 | 1/5.3 |
机制纸(厚) | / | 3/5.23 | / | 1/5.52 | 1/5.69 | 2/5.34 | 1/5.87 |
报纸 | / | 1/4.18 | / | / | / | / | / |
打印纸 | / | / | / | / | / | / | 2/7.57 |
根据《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DA/T 64-2017)中的破损等级划分以及某综合档案馆抽取纸张样本的实际pH值,得出该馆的纸质档案破损酸化等级区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馆内纸质档案达到中度破损的数量将近一半,严重破损的纸质档案数量将近20%,纸质档案的酸化形势严峻,需要引起重视。
图1 纸质档案破损酸化等级区间分布图
3 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酸化因素分析
造成纸质档案酸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纸张种类以及保存环境。
3.1 纸张种类
纸张种类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抵抗外界酸化因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差距。[16]
图2 1945年—1955年纸张pH均值
图3 1970—1980年纸张pH均值
对比pH值,图2纸张的pH值均值相差0.45、图3均值分别相差0.13、0.11,说明毛边纸抗酸化能力优于机制纸,厚度较大的纸张抗酸化能力优于较薄的纸张。
3.2 保存环境
3.2.1 温湿度。表4为某综合档案馆库房温湿度状况。由于该综合档案馆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库房内温湿度未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从而导致库房内纸质档案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
表4 档案库房温湿度状况
保存地点 | 控制设备 | 温度 | 湿度 |
旧馆 | 无 | 随季节变化 | 随季节标化 |
新馆(标准库房) | 空调/机械通风 | 白天:16-240C | 随季节变化 |
夜晚:随季节变化 |
3.2.2 空气污染物。某综合档案馆所在地区空气中的SO2、NO2、PM10等主要污染物含量远超国家标准(SO2、NO2、PM10的国家标准含量分别为60μg/m3、40μg/m3、70μg/m3),如图4所示(来源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网站)。该综合档案馆在2006年以前,纸质档案未能保存在标准档案库房,存放地点与办公用房相连,也未安装空气净化等设备,在春夏多雨季节里,库房内湿度升高,空气中的SO2、CO2、NO2等与纸张周围的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弱酸,被纸张吸附,造成纸张酸化。
图4 三项主要污染物多年变化趋势图
3.2.3 有害微生物。霉菌及其次生代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水分以及多种酶,能破坏和污染纸张。[17][18]
表5为某综合档案馆的霉变、残缺、污染病害类型纸张的pH值及破损等级。可以看出,有害微生物损坏的纸质档案,同时也存在酸化现象。
表5 不同病害类型的PH均值及破损等级
病害类型 | 样本数量 | PH均值 | 破损等级 |
霉变 | 3 | 5.76 | 轻度破损 |
残缺 | 12 | 5.41 | 中度破损 |
污染 | 4 | 5.50 | 中度破损 |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光能加速纸质档案的酸性降解反应;酸性字迹材料,对纸质档案酸化也有影响,需结合具体档案进行分析。
4 综合档案馆纸质档案酸化治理与预防建议
……………………
作者:罗小兵
来源:2021.02.27 《档案管理》杂志社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