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为功| 百年老站见证铁路蝶变
  • 信息时间:2020-07-06 10:50
  • 浏览次数:

【编者按】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江苏省档案馆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与江苏省委党史工办、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共同推出“九九为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大型全媒体行动。

点击播放视频

四月芳菲,春风轻灵,位于徐州闹市区的徐州西站悄悄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很多徐州本地人都不知道,徐州西站已走过百年历史,是徐州最早的铁路车站之一,更少人知晓的是,在徐州西站内,一块刻着“八号门事件旧址”的革命纪念标志碑,记录了一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大事件。

八号门旧址

老铜山站

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以徐州铜山站(徐州西站原址)“八号门事件”为导火索,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路大罢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直接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罢工斗争。之后不久,江苏最早的中共党支部——陇海铁路铜山(徐州)站支部成立。

徐州解放后,铜山站更名徐州北站,1990年更名徐州西站,2000年并入现在的徐州北站。现在仍然运营的这座百年老站,不仅见证了徐州铁路货运的腾飞与蝶变,也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中留下自己的注脚。


百年沧桑


八号门事件点燃中国工人运动高潮

上午10点,在徐州西站货场内,57岁的潘立华来到八号门旧址碑前,清理碑沿四周新长出来的杂草,“这块碑记录的可是一个大事件”。潘立华是徐州货运中心徐州西综合班组党支部书记,2018年开始,他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巡查保护八号门旧址。

八号门事件旧址纪念碑

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编著的《长三角铁路革命史话》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八号门事件”。1915年陇海铁路修到徐州,在北城门外修建了火车站。民国时期,徐州城区为铜山县所辖,因此取名铜山站,也就是今天的徐州西站原址。

陇海铁路是当时的政府借用外资分段修筑的,铁路工人劳动强度大,收入却极其微薄。在洋员总管任职期间,仅铜山站铜山机厂半年多时间,400多名工人中,100多人先后被开除、罚薪。陇海路罢工第二次宣言曾说,“吾等不幸而为工人,更不幸而为陇海路之工人”。1921年,行武出身的法国人若里被任命为陇海铁路机务总管,他对待工人“尤为苛虐”。为了限制工人自由,他在机厂大门设置了唯一的出入口——八号门。这道门开关时间完全由洋雇员定,进了八号门如同进了牢狱,工人们也将此门称为“鬼门关”。

1921年11月8日下午,到了下班时间,工人陆续走近八号门,准备出厂回家。然而把门者称“奉洋人之命,不得通过”,劳累了一天,不能正常回家,这引发了部分工人与把门者争执,没想到对方不仅对工人要求不予理睬,反而以洋人势力恫吓。两个多小时间后,工人越聚越多,把门者眼看群情激愤,将情况报告给洋雇员。随后,洋人串通大厂副厂首高长利,企图借此一面镇压工人的反抗运动,一面破坏该厂内的工人组织——老君会,诬称两位负责人柴凤祥、王辅“砸门而出”、聚众闹事,对两人拘押并宣布“开除”。这即是著名的“八号门事件”。

江苏境内首个党支部建立

“‘八号门事件’就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铁路工人长期被压迫、被奴役的怒火”,徐州党史办副主任李云翔告诉记者,该起事件引发陇海铁路全线大罢工,继而促成了江苏最早的中共党支部的建立。

根据《长三角铁路革命史话》记录,“八号门事件”发生后,在铜山机厂老君会的秘密发动下,工人代表刁玉祥前往开封、郑州、洛阳等地,与当地铁路工人约定在当年11月20日举行联合罢工。中国共产党当时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实质推动力量,早在1921年8月,根据中国共产党一大关于党在目前的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的决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接着在北京等地建立了分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副主任王尽美兼秘书。铜山工人运动就隶属北方分部领导。

姚佐唐

1921年11月20日上午,铜山站机厂首先罢工,罢工委员会负责人姚佐唐宣读了罢工宣言——《敬告全国各路同胞同业兄弟们,恳乞求助生援》。到中午12时,开封、洛阳等处来电,告知全路同时罢工。午后,陇海铁路各站工人举行罢工誓师大会,宣布陇海铁路全线大罢工。

罢工工人众志成城,迫使洋人和军阀政府改变强硬态度,11月26日,他们被迫答应了工人们的条件。1922年1月15日,陇海铁路工人代表在开封举行会议,选举姚佐唐等4人组成陇海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姚担任会长。同年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共产党员李震瀛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派遣,到徐州指导工人运动,负责筹建党组织。经认真考察,姚佐唐、程圣贤(铜山机车厂领工)、黄钰成(铜山站电厂工人)3人入党,江苏最早的基层党组织——中共陇海铁路铜山(徐州)站支部正式成立了,姚佐唐担任支部书记。

陇海铁路大罢工的新闻报道

对于“八号门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陇海铁路大罢工,时任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在写给罗章龙的信中说:“(陇海铁路罢工)横亘中州,震动畿辅,远及南方,这是我党初显身手的重大事件”。


铁路蝶变


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铁路货运见证经济腾飞

“铜山站是1915年5月建成通车的,当年站房是一栋米黄色的欧式两层小楼”。在徐州西站货场内,曾任徐州北站副站长、今年80岁的张桂亭,指着铁轨另一端告诉记者,在1992年,随着车站改扩建,那栋欧式建筑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张桂亭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当年的“八号门”旧址上,如今已是一处茶叶市场。1991年10月,经徐州市政府批准,在徐州西站内设立了“八号门事件旧址”革命纪念标志牌,作为对铁路职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历经百年,历史的硝烟在逐步散去,留下的却是百年铁路的奋斗史。

徐州解放后,原铜山站更名为徐州北站。1990年,徐州北编组场投产运营,成立徐州北站,原徐州北站更名为徐州西站。1993年,原九里山站更名为铜山站。2000年,全国铁路生产布局大调整,徐州西站并入了徐州北站。

“以前一个班要29人,现在只需13人,以前一天办理2千辆,现在一天就是2万8千辆”,徐州北编组站值班站长杨文军对铁路货运发展变化如数家珍。杨文军告诉记者,在他刚参加工作时,全国八大编组站之一的孟家沟编组站(徐州北站前身)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那时,全站只有16台蒸汽调车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蒸汽机车拖着长长的烟雾在不同的线路上作业。80年代开始,铁路运量剧增,铁路把基本建设重点放在加强既有铁路的技术改造上。在“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中,在随后多年的铁路技术改造中,徐州成为重点。1982年陇海铁路徐州至郑州增建第二线完成,有效扩充经由徐州东西向的“输血量”。

1986年,徐州枢纽新建工程开工上马,并于1990年建成投产,建成后的徐州北编组站为三级十场,是集列车编组、到发、货物运输为一体的特大型路网性车站,图定客货列车对数和有调车辆位于全国铁路第一位,有相当一部分铁路货运量在这里进行技术作业。

199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徐州说:徐州枢纽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很大,一定要保证枢纽畅通。”

2011年徐州北站(丁辉摄)

经历了六次铁路大提速的徐州北站,大力组织超轴列车的开行,2006到2010五年中组织超轴列车137729列,多运输货物59662585吨。平均每年多开出2755列,多运送货物119325吨。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步伐、实施“货场多装一吨货、编组多挂一辆车”的“多、快、好、省”战略的成效显现,运输能力大幅提高。

“徐州北站货物列车办理情况其实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晴雨表,铁路的一次次努力,都是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助力!”徐州北站党委书记李凤山如是说。

科技为腾飞插上翅膀铁运迎来破茧蝶变

徐州北站是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枢纽,衔接东西、贯穿南北,车流量大、情况复杂。“北站是国内仅次于郑州的铁路货运枢纽,不过铁路人更喜欢称北站是亚洲第二大编组站”,吴瑞桐是徐州北站老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已退休10多年的他,还经常来到曾经工作的驼峰台(驼峰是编组站的主要特征,是货车快速编解的重要设备),看他带出来的徒弟在现场作业,“大半辈子跟铁路打交道,可是每一次站上驼峰作业台,仍会吃惊它的变化。”

2000年5月,调车人吴瑞桐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编组场航拍  (徐州北站提供)

徐州北铁路编组站夜景 (丁辉摄)

2016年底,徐州北编组站CIPS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竣工,创建了我国新一代编组站现代化模式。这一系统决策由之前的人工为主转变为高度智能化、自动化;作业组织由分场集中指挥转变为全场统一指挥,真正实现了运输生产流程再造的总体目标,先进化程度在整个铁路系统内首屈一指:在CIPS系统高效运转下,人均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8.31次/人日(日均办理列车次数)提高到2019年10.35次/人日,2020年1月15日,徐州北站以办理辆数28892辆的佳绩,创下建站30年以来日办理辆数最高记录!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徐州北站调度车间主任王富春为记者“科普”:按一列车60辆(车厢)计算,28892辆就是481列,这是货车,另外,当天从徐州北经过的客车大概在110列左右,也就是说当天的列车总数近600列,算下来,1月15日这天,每2.4分钟就有一列列车在徐州北站到达或是出发。

中欧班列

 2016年9月10日,郑徐高铁铜山联络线开通,徐州北站步入高铁时代(徐州北站提供)

“从助力到紧跟、从多运到快运,铁路货运见证了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一步也没落下!” 徐州北站党委书记李凤山透露,现在徐州北站工作重点已转向落实中央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量的决策部署上来,依托路网和区域优势,助力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社会物流市场绿色、健康发展。


作者:马志亚 刘璞

编 辑:李扬

责任编辑:黄凯

文章来源:江苏档案微信公众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