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间:2020-04-13 15:00
- 浏览次数:
正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举办的“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吸引了成千上万名观众前来观展。丰富多彩的展陈内容中,一组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设计图,吸引着许多观众的眼球。
这些图纸出自哪里?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确定的?期间经历了哪些修改和调整?这一系列问号,随着部分尘封50多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档案首度公开,答案终于揭晓。
桥头堡:重要的起头建筑
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59年12月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美术设计方案的说明书中我们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着手筹建的另一座跨越长江下游的公铁两用特大城市桥梁,工作艰巨复杂,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因此关系到桥梁整个形象的起头建筑艺术造型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求具有雄伟壮丽的外貌,把正桥与很长的引桥恰当地衔接起来,达到协调美观,但同时还须具有祖国社会主义崭新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我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在飞跃前进中的豪迈气概。因此在桥梁建筑美术上要求更高。大桥美术处理的重点集中在连接正桥和引桥的桥头堡上,而桥头堡的设计从1958年就已开始。
1958年10月,大桥局及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联合邀请了有关单位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三大桥(南京、芜湖、宜都)第一次技术协作会议,会上商讨了大桥美术设计问题。同年12月举行了第二次科学技术协作会议,会议中收到南京长江大桥美术方案图12张。大会根据“实用经济适当照顾美观”的原则,对大桥的美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连接正桥和引桥的桥头堡在形式和体量上均有不同意见,最大的区别是采用如武汉长江大桥的单式桥头堡,还是采用由大小堡组成的复式桥头堡。会议认为因南京长江大桥的正桥和引桥都很长,单式桥头堡似嫌单薄,认为采用复式桥头堡较合适。桥堡的形式宜粗壮有力,应雄伟而具有民族风格。
会后,将遴选综合的7个方案呈送中共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审阅,省市委的意见是:在第四方案的基础上把第二方案的顶部十字脊与四角攒尖顶的亭子配上去,并在大小堡间连以廊子。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最初的模样。
58个设计方案大PK
最初的设计方案与武汉长江大桥有颇多相似之处,为了充分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独有的地位和特色,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决定动员全国建筑界的力量,集中智慧完成这一任务,便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全国各主要建筑设计单位及建筑院系进行桥头建筑方案的设计工作。一时间,全国各地建筑设计师纷纷参与,高手云集,佳作频出,17家单位参加,共收到方案58个。
这些设计方案分为五种类型:1.侧面对称型;2.侧面不对称型;3.桥跨连接型;4.封闭与半封闭式;5.其他类型。在设计风格上,中式和西式兼有,有中国的亭台楼阁,也有西式的城堡宫殿,令人眼花缭乱。
1960年4月,由中国建筑学会组成设计方案讨论委员会,在南京福昌饭店对全国送交的桥头堡设计方案进行审定,其中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师生送交的38个方案,全部都经过建筑大师杨廷宝的亲自审定。最后,全国送交的方案中有3个呈送中央,有2个是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助教钟训正(现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作品,分别是“红旗”和“凯旋门”,另外一个则是北京建筑科学院设计的,同样也是“红旗”造型。
两个“红旗”方案有啥不同?钟训正设计的比较简单,就是两面红旗,而北京建筑科学院设计的比较复杂,除了红旗造型外,还有工农兵雕塑。
周总理定稿:“要红旗永不褪色”
送审方案呈送中央后,钟训正也跟着大桥局人员到了北京,去铁道部等周恩来总理的审批。可是那个时候周总理在出国访问,他们就一边等,一边再对送审方案加以修改。钟训正原送审的方案是两面红旗,结合当时的形势,就改成了三面红旗。
当时在北京等了将近一两个月,但周总理还是没回来,后来听说总理到上海开会,铁道部长就把这些方案带到上海去汇报。最后周总理敲定三面红旗的桥头堡设计方案,并指示,一定要红旗,而且要永不褪色。
方案定下来不久,国家遭遇严重经济困难。1964年,铁道部决定缩减大桥建设投资。在此情况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提出了将公路桥桥面由18米缩为15米,铁道暂铺单线,同时按照不失原定风格的原则对桥头建筑方案进行了修改,明确建筑上由南京工学院负责,结构上由大桥工程指挥部设计组进行配合。经过数月奋战,完成了方案的修改任务,节约了大量投资。桥头建筑的平面面积虽然缩减,但耸立在大堡上的三面红旗及红旗下的回廊平台、小堡的雕塑均予以保留,对艺术造型更注意了建筑尺度及比例,做到色调鲜艳明快,面材选用上注意了耐久和美观,使桥头建筑方案更趋完善。
资料由省档案馆提供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桥建设者抬着南京长江大桥草图参加游行。(新华日报)
1959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美术方案初步设计说明书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一组
△最终选定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手绘